孩子的世界很單純,很容易滿足,也很容易失望,他們最怕的一句話是我不要你了。01前兩天在公園看到讓人心疼的一幕。一位媽媽對玩沙子的兒子說:沙子太髒了,你再玩沙子,我就走了。大約3歲左右的孩子依然埋頭玩得不亦樂乎。媽媽看到孩子沒有任何反應,生氣地對他說:「再不聽話,我就不要你了」。說完起身走到一處拐角藏了起來,孩子看到媽媽不見了,匆匆拿起玩具,邊追邊喊:「媽媽,我不玩了」,找不到媽媽的孩子,邊哭邊找。
看到這一幕,我不禁心疼這個孩子。曾在一個育兒群中看到一位媽媽說:孩子不聽話不可怕,孩子鬧騰也不可怕,只要你轉身離開,並說不要他了,孩子就會立即聽話。很多父母表示贊同.可若用這種辦法逼迫孩子聽話,雖然達到了父母的目的,但看到那個哭著滿世界找父母的孩子,心中不痛嗎?
02我的一個朋友,是二胎媽媽,前段時間在聊天的時候,她哽咽著說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。有天,她帶兩個孩子在小區玩,由於二寶小所以抱著,而大寶則自己拿著玩具和小朋友玩耍。後來她發現二寶尿了,於是叫大寶回家,可是大寶玩得正起勁,說還想玩一會。媽媽不放心將大寶一個人留在院子,可是大寶卻怎麼也不肯回家。她賭氣地對大寶說:「你要玩就永遠別回家,反正我有弟弟」,於是轉頭走了。為了讓大寶害怕,她故意走得遠了一點。走遠後回頭,卻發現大寶抱著玩具,站在地上看著自己離開的方向擦眼淚。
孩子可憐的樣子,瞬間刺痛了朋友。我們總以為,只要告訴孩子「不要你了」,孩子就能乖乖聽話,可是一次次逼孩子乖乖聽話的背後,消耗的是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和愛。
03兒童心理學家曾說:逼迫孩子聽話,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語言暴力,它會對孩子造成比語言暴力更為嚴重的心理影響。《少年說》中,一名男孩對媽媽喊話:媽媽,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。原來孩子在小學的時候,媽媽要求他每天吃一個蘋果,六年的時間吃了2190個蘋果,到小學畢業,本以為終於不用吃蘋果了,結果母親卻讓他吃雞蛋。家長問:為什麼之前你不告訴我?孩子說:我怕你罵我不聽話。 一句話生生地將我的眼淚逼了出來。那些長期被逼著聽話的孩子,有多少如這個孩子般,寧可每天吃到要吐,也不敢對媽媽說自己的真心話。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,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:說了自己不想,就是不聽話;不聽話,父母就不愛自己了。知乎上曾有一個問答:那些長期被父母逼迫聽話的孩子,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?其中一個高贊的回答是:他們性格懦弱,說話和做事總是唯唯諾諾、循規蹈矩,沒有自己的想法,沒有自信,甚至有點自卑,缺少魄力和勇氣。逼迫孩子聽話,往往只會培養出「討好型人格」和「迴避型人格」。對於父母而言,逼迫孩子聽話的原因,也許只是因為一件無關緊要的事,可是它的傷害卻對孩子來說是一生難以治癒的傷。
心理學家曾說:成年後的任何一種心理問題,追根溯源,都是童年造成的傷害。這樣的孩子不是一味地放棄自我去討好別人,就是怕和他人相處。他們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,缺乏吸引力,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,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,自尊心過低加上過分敏感,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,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。被逼著聽話的孩子,是最讓人心疼的孩子。
04讓孩子敬畏你,才是父母該做的事。所謂的敬畏,是尊敬。因為尊敬,所以願意聆聽你的教誨,也就是尊重的畏懼。這毫無疑問,是對父母的極高要求。我們在看真人秀的時候,有些冠軍父母,就是這樣的,他們變態般的自律和努力,就足以成為孩子最尊敬的老師。比如李小鵬,他也跟孩子做朋友,但奧利絕對不會不尊敬他,當他嚴肅起來,奧利是會聽教訓的。給孩子樹立不可踐踏的父母權威,是教育的基本功,而這種父母權威,要來自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塑造。真正的教育從不是命令與強迫,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,我們更應該了解孩子,更重要的是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,平等的交流。
當然,育兒可不止這麼簡單: 1. 要立權威,首先得放下權威。冰心說:小孩子的自尊心可不小。所以,你不能以你是大人,他是孩子而命令他。我們作為大人,無論閱歷、見識、體力、智慧等等,在孩子面前,都有著無可爭議的壓倒性優勢,所以,我們常常會對他們抱有成見,認為我們的規則、審美、秩序等等,都是完美正確的,他們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和執行。其實,這是錯誤的。孩子再小,也是一個獨立體,有他自己的內核在悄然生長。而我們的責任,就是在他們自行生長的時候,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,並且有事多多與他商量、溝通。讓他感受到尊重、信任。2.鼓勵孩子,多聽聽他們的的想法。 孩子為什麼不想吃蘋果和雞蛋?因為他怕媽媽生氣。父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,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「綁架」。它殘忍地壓制著孩子的想法,讓孩子有想法不能表達,不敢表達。只要父母以一種低的姿態和孩子交流,傾聽,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想法,他們才敢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意願,變得有主見。3. 制定規則,適當提醒。有人說,自由和規則就像一顆糖和一根棒,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棒而放棄糖。一個行動自由的孩子,內在的智慧得到保護和發展,他的內心是平靜的,也最樂意遵守規則。所以,我們要想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,就必須有規則來守護。 有哪些事情是必須要遵守的,必須提前告知孩子,讓他們去了解,去遵守。父母應該給孩子多一些擁抱,少一些威脅;多一些愛護,少一些逼迫。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:我們始終是愛你的。
你看似無心的玩笑話,給孩子這一生造成了多大的陰影啊!|分享
孩子的世界很單純,很容易滿足,也很容易失望,他們最怕的一句話是我不要你了。
01
前兩天在公園看到讓人心疼的一幕。
一位媽媽對玩沙子的兒子說:沙子太髒了,你再玩沙子,我就走了。
大約3歲左右的孩子依然埋頭玩得不亦樂乎。
媽媽看到孩子沒有任何反應,生氣地對他說:「再不聽話,我就不要你了」。
說完起身走到一處拐角藏了起來,孩子看到媽媽不見了,匆匆拿起玩具,邊追邊喊:「媽媽,我不玩了」,找不到媽媽的孩子,邊哭邊找。
看到這一幕,我不禁心疼這個孩子。
曾在一個育兒群中看到一位媽媽說:孩子不聽話不可怕,孩子鬧騰也不可怕,只要你轉身離開,並說不要他了,孩子就會立即聽話。
很多父母表示贊同.可若用這種辦法逼迫孩子聽話,雖然達到了父母的目的,但看到那個哭著滿世界找父母的孩子,心中不痛嗎?
02
我的一個朋友,是二胎媽媽,前段時間在聊天的時候,她哽咽著說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。
有天,她帶兩個孩子在小區玩,由於二寶小所以抱著,而大寶則自己拿著玩具和小朋友玩耍。
後來她發現二寶尿了,於是叫大寶回家,可是大寶玩得正起勁,說還想玩一會。
媽媽不放心將大寶一個人留在院子,可是大寶卻怎麼也不肯回家。她賭氣地對大寶說:「你要玩就永遠別回家,反正我有弟弟」,於是轉頭走了。
為了讓大寶害怕,她故意走得遠了一點。走遠後回頭,卻發現大寶抱著玩具,站在地上看著自己離開的方向擦眼淚。
孩子可憐的樣子,瞬間刺痛了朋友。
我們總以為,只要告訴孩子「不要你了」,孩子就能乖乖聽話,可是一次次逼孩子乖乖聽話的背後,消耗的是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和愛。
03
兒童心理學家曾說:逼迫孩子聽話,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語言暴力,它會對孩子造成比語言暴力更為嚴重的心理影響。
《少年說》中,一名男孩對媽媽喊話:媽媽,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。
原來孩子在小學的時候,媽媽要求他每天吃一個蘋果,六年的時間吃了2190個蘋果,到小學畢業,本以為終於不用吃蘋果了,結果母親卻讓他吃雞蛋。
家長問:為什麼之前你不告訴我?
孩子說:我怕你罵我不聽話。
一句話生生地將我的眼淚逼了出來。
那些長期被逼著聽話的孩子,有多少如這個孩子般,寧可每天吃到要吐,也不敢對媽媽說自己的真心話。
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,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:說了自己不想,就是不聽話;不聽話,父母就不愛自己了。
知乎上曾有一個問答:那些長期被父母逼迫聽話的孩子,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?
其中一個高贊的回答是:他們性格懦弱,說話和做事總是唯唯諾諾、循規蹈矩,沒有自己的想法,沒有自信,甚至有點自卑,缺少魄力和勇氣。
逼迫孩子聽話,往往只會培養出「討好型人格」和「迴避型人格」。
對於父母而言,逼迫孩子聽話的原因,也許只是因為一件無關緊要的事,可是它的傷害卻對孩子來說是一生難以治癒的傷。
心理學家曾說:成年後的任何一種心理問題,追根溯源,都是童年造成的傷害。
這樣的孩子不是一味地放棄自我去討好別人,就是怕和他人相處。他們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,缺乏吸引力,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,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,自尊心過低加上過分敏感,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,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。
被逼著聽話的孩子,是最讓人心疼的孩子。
04
讓孩子敬畏你,才是父母該做的事。
所謂的敬畏,是尊敬。因為尊敬,所以願意聆聽你的教誨,也就是尊重的畏懼。
這毫無疑問,是對父母的極高要求。
我們在看真人秀的時候,有些冠軍父母,就是這樣的,他們變態般的自律和努力,就足以成為孩子最尊敬的老師。
比如李小鵬,他也跟孩子做朋友,但奧利絕對不會不尊敬他,當他嚴肅起來,奧利是會聽教訓的。
給孩子樹立不可踐踏的父母權威,是教育的基本功,而這種父母權威,要來自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塑造。
真正的教育從不是命令與強迫,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,我們更應該了解孩子,更重要的是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,平等的交流。
當然,育兒可不止這麼簡單:
1. 要立權威,首先得放下權威。
冰心說:小孩子的自尊心可不小。
所以,你不能以你是大人,他是孩子而命令他。我們作為大人,無論閱歷、見識、體力、智慧等等,在孩子面前,都有著無可爭議的壓倒性優勢,所以,我們常常會對他們抱有成見,認為我們的規則、審美、秩序等等,都是完美正確的,他們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和執行。
其實,這是錯誤的。孩子再小,也是一個獨立體,有他自己的內核在悄然生長。而我們的責任,就是在他們自行生長的時候,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,並且有事多多與他商量、溝通。讓他感受到尊重、信任。
2.鼓勵孩子,多聽聽他們的的想法。
孩子為什麼不想吃蘋果和雞蛋?因為他怕媽媽生氣。父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,但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「綁架」。它殘忍地壓制著孩子的想法,讓孩子有想法不能表達,不敢表達。
只要父母以一種低的姿態和孩子交流,傾聽,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想法,他們才敢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意願,變得有主見。
3. 制定規則,適當提醒。
有人說,自由和規則就像一顆糖和一根棒,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棒而放棄糖。一個行動自由的孩子,內在的智慧得到保護和發展,他的內心是平靜的,也最樂意遵守規則。
所以,我們要想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,就必須有規則來守護。 有哪些事情是必須要遵守的,必須提前告知孩子,讓他們去了解,去遵守。
父母應該給孩子多一些擁抱,少一些威脅;多一些愛護,少一些逼迫。
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:我們始終是愛你的。